【儿童绘画教育】儿童绘画教育中如何渗透现代美术精神的思考
2016-1-13 9:27:07

 儿童绘画教育中如何渗透现代美术精神的思考

    学生每画一幅主题绘画实际都没有多少长进.学生的美术语言和思维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无论画多少不同题材的画.学生还是停留在一个绘画水平上。
    教育孩子能以开放的胸怀和开放的审美视野来欣赏各种绘画语言,培养孩子兼容并包掌握多种绘画语言的能力,并形成一个开放的具有独特个性的绘画语言。
    我们要让孩子在最纯真的年代里、最能接受多种思想和最能领会多种审美情趣的年龄阶段接受现代美术精神.打破他们所有的审美定势.还给孩子自由表现自我的开放心胸。这也是儿童画教育的一个价值体现。
    尽可能地给学生呈现现代美术大师的作品,让他们感受领悟其中的美。一次又一次地打破学生绘画表现的习惯定势,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美术的开放性和不断地自我扬弃的开创性。每一次欣赏与解读大师的作品就是对学生原有绘画思维定势的解放。在多次的思想颠覆中,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现代美术精神,才会自觉地把这些精神渗透在自己的绘画创作中。
    【关键词】掌握多种绘画语言,不断地自我扬弃,自信自我的独立风格,训练自由造型能力,强化画面构成意识.训练自由敷色能力
    要在儿童画教育中渗透现代美术精神首先要理解现代美术精神的本质特征。现代美术精神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思想话题,这里纠缠着许多不断自我扬弃的概念,这些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修正和补充,甚至还会有颠覆的创新。但我们可以从里面抓住一些最基本的、最清晰的精神。这些现代美术精神正是指导我们进行儿童美术教育的根坐标式的理念。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共识.我们的教育将会呈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序状态。在不断地坚持最后的根坐标的强化中.我们的教育才会有根的延续。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现代美术精神作深入理解,即使是作非严格意义上的概念描述。
    现代美术精神最本质的特征是不断地批判和创新,不断地吸收和不断地自我扬弃.不断地否定之否定的精神。追求自我独立的精神.追求个性的独特表现,追求风格的七彩纷呈,追求美术思想的百花齐放。
    对现代美术精神的理解,引起了我对人的本质的思考,这样一种现代美术精神不正是我们人的本质精神吗7儿童绘画所表现出来的天真无邪、浪漫多姿不正是人类本质精神的具体写照吗?所以现代美术的精神也不就是我们儿童画教育所要追求的本质精神吗?三者之间是相容相通的,都是基于人的本质的诠释:
    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来试着描述儿童画教育本质。儿童画教育就是要教育孩子能以开放的胸怀和开放的审美视野来能动地随机地吸收各种绘画语言,培养孩子兼容并包地掌握多种绘画语言的能力,并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不断地吸收和不断地自我扬弃,不断地否定之否定;追求精神的自我独立,追求个性的独特表现,具有用美术的语言充满激情地自由地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如果我们要从这些字句中提炼出最关键简洁的词语,我想是否可以用  “创新、独立、自由、表现”来概括,以此让我们更明确美术教育的使命。
    可是在现实中,许多教育现象看似在培养学生,其实在残害学生。许多孩子的绘画只在机械重复制作,而不是在创作。我希望能解剖这类教育行为,以揭示其中的教育偏颇。在现行儿童画教育实践存在的众多问题中,我们发现孩子缺少开放的现代精神,发现许多僵化的教学方法和经不起推敲反思的教学内容。经过系统的整理,可以概括以下两个方面的教育的缺失。为了叙述展开的方便,我
把现实的不足、现代美术精神的渗透以及渗透的方法融为
一体阐述。
    一、教育孩子能以开放的胸怀和开放的审美视野来欣赏各种绘画语言。
    现代绘画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表现风格个性独具。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对毕加索等现代绘画缺乏欣赏能力,甚至难以接受现代绘画富有个性、生动多彩、打破常规的造型和用色。他们的视觉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还停留在像不像的水平上,停留在1 7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写实阶段,不具有欣赏多种表现方式的开放胸怀。这种固守单一绘画风格的欣赏视野势必造成他们进一步欣赏别的风格的包容度,对多种绘画风格的排斥必然造成审美的狭隘。所以我们要不断扩大自己的欣赏视野。学会从平凡的世界发现丰富的美,学会从不同绘画风格中领悟美。美的东西是隐藏的.是要靠我们心灵去沟通才会体悟。美相对于不会欣赏她的人是一种天书,我们可以说不懂得欣赏美的人为美盲。一幅书法作品,对于欣赏他的人来说.其中的每一根线条都会让他感动,对于不懂得欣赏的人来说就是一张废纸。画家会对画面上的一个墨点激动不已,会对画中的小小笔触兴奋不已。这是一般的人所不能体验的。凡·高对绘画的执著源于他热哀于用他那独爱的神经质的笔触去表现事物,表现事物燃烧般的生动感。但是一个不懂欣赏的人对此笔触却无动于衷。所以我们不要轻易拒绝我们习惯认为不美的东西,我们更多的需要去感受和领悟,需要学会用开放的胸怀和开放的审美视野来能动地随机地吸收各种绘画语言。
    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没有经过现代美术的熏陶,缺少这种对多种美术表现形式的包容心胸,这是造成我们的家长不能理解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孩子们的作品的根本原因。更有甚者,我们的广大教师没有经过现代美术的熏陶.教师审美能力的狭隘严重地阻碍了儿童画教育的发展。但是我们的孩子在造型和色彩表现上天生具有现代大师的风范,天生具有表现的个性。正是这对矛盾造成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像不能理解大师的作品一样,不能理解孩子们的作品。这样狭隘的审美视野怎么能指导好孩子的儿童画创作7所以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应该及时地补上现代美术这一课,才能适应现代美术教育。
    大师的表现语言许多都来自我们的孩子,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中有许多富有童真童趣的表现就是大师的老师,是大师的范本。而这些可爱的天性,正在遭受着被我们不懂得欣赏现代美术的教育者的一次次摧残。本来天真烂漫的造型,我们的教师硬要帮助他纠正.把原本扭扭曲曲的富有变化的线条改造成圆滑匠气的线条;把原本充满变异、富有个性的稚拙的造型改造成了只能呆板反映现实的几何造型。长期的卡通样的绘画形式的熏陶.把我们孩子的审美能力低俗化.使他们都变得只会刻意去追求用那种光滑的线条来表现事物,只学会一种色彩的语言。所有的绘画作品都变成一种风格.使绘画变成工匠的手艺,丧失了孩子原本的表现线条和色彩的语言。
    为什么孩子所具有的能力我们成人都丧失了呢7这里面有一个复杂的心理发展过程。许多绘画心理研究者都得出一个结论,我们的绘画能力的生长发展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抽象的图式——具象写实的追求——抽象概括的过程。第一个过程是自然过渡,第二个过程要在后天训练认识感悟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如果我们能在孩子的幼年期主动让学生接受现代美术自由表现的思想,他们的欣赏和表现水平是不是就会有一个质的变化?这个没有谁能验证,我们正尝试着这样的实验。我们的大多数人都因为在幼年时代缺少现代美术的熏陶,所以欣赏水平就一直停滞不前,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许多现象来佐证:如果我们小时候没有光感和色彩的训练,再要求成人去表现,成人也会表现出像儿童一样的图式。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没有通过绘画训练,他对绘画语言的认知和表现能力仍然停留在孩童时代。没有现代美术的刺激.他们对现代美术的审美能力就不会提高,不会形成相应的审美情趣。但幼年时期所具有的绘画童真会随着岁月不自觉地抹去。我们要在幼儿期渗透现代美术教育思想,等他心智成熟,就变得难以接受与之心理相悖的现代美术。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在最纯真的年代里、最能接受多种思想和最能领会多种审美情趣的年龄阶段接受现代美术精神.打破他们所有的审美定势,还给孩子自由表现自我的开放心胸。我想这也是儿童画教育的一个价值体现。
    那么怎样去解放孩子的审美视野呢7我们可以采取欣赏与再创作的方法。尽可能地给学生呈现现代美术大师的作品,让他们感受领悟其中的美。一次又一次地打破学生绘画表现的习惯定势,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美术的开放性和不断地自我扬弃的开创性。讲画家的故事,以一个画家的画为一个系列来探索绘画语言。每一次欣赏与解读大师的作品就是对学生原有绘画思维定势的解放。在多次的思想颠覆中,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现代美术精神,才会自觉地把这些精神渗透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中。用大师的多样的绘画表现语言必然会激发孩子表现的欲望和表现的兴趣.必然会引发学生童趣的共振。孩子往往在“这样的画我也会画”的惊叹中燃烧起创作表现的欲望,把儿童表现的天性充分激发起来了。而我们现实绘画课堂中由于所要描绘的内容缺乏童趣,或者表现的方式缺乏童趣,学生就会画得很无趣,表现出无心参与绘画的感觉。在长期的没有点燃表现欲望的假绘画过程中,孩子的绘画天性就会被逐渐磨灭。
    二、培养孩子兼容并包掌握多种绘画语言的能力,并形成一个开放的具有独特个性的绘画语言。
    审美能力会不会随着绘画技能训练而同步提高7如果两者是互为因果的,那么绘画的技能的缺失必然造成审美能力的削弱。现行的教育因为过于重视美术欣赏、美术理念的教学,而过于偏激地忽视美术技能培养,必然不利于孩子审美能力的提升。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感到教学深入的难度.就在于学生没有技能的积累。如果我们要让学生得到自由表现的乐趣,又要画出一定水准,就会感到困难重重。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的绘画技能和表达能力究竟提高了多少呢7现在的孩子是年级越大表现能力越差,低年级的学生反而能创作出很有想象力的作品,等孩子长大后随着想象力的缺失,绘画语言又没有在现实的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表现的能力就越来越弱。所以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往往会觉得越往高年级上课越乏味,学生也越对绘画失去兴趣。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吗?这是由于我们美术教育理念的缺失,对学生审美引领的偏颇,对学生美术技术传授的断层
造成的。我们关注美术技能的教育并没有错,错误的极端在
于教单一的重复的技能。而且对每种技能的传授不是要他熟
练地掌握,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能根据原有的技法创造新的
表现技法的思想和行动。
    为了让学生掌握多种绘画语言,为了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个性语言,我们最重要的是去唤醒,去让学生随心作画,让学生发现自我的表现语言,肯定自己。通过大师的作品的解读和对话.引领学生发现自我。引领学生自由表现,认识什么都可以画。就像写文章,写不成系统的文章,从断章取义的文字中也能发现自己的语言风格。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把绘画最基本的最本质的东西交给学生,可是我们现存的许多课程严重偏离了美术学科的本质特征。大致罗列以下问题:
    1.过分关注教学内容,轻视绘画语言的表现。
    教学生今天画鸡,明天画鸭,或者一年级画鸡和六年级画鸭,在技能和美育思想上到底有什么提高?正像我们的作文教育,一篇作文可以写到小学毕业,我们三年级有一篇《洗手帕》的作文。到了四年级写一篇《记一次劳动》的作文,学生写《洗手帕》。等到上五年级作文要求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他又写《洗手帕》,在行文结束时他写道:  “这是一次多么有意义的活动啊。“到了六年级写《记一件难忘的事》,他还写《洗手帕》.文章结尾写上“这是一件多么难忘的事情啊”作为感叹。作文教学的本质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现能力的提高,而不应该过分关注写什么内容、什么题材。同理,绘画教学的本质要关注学生的绘画表现语言的提高.而不要过分关注表现多样的内容。可是我们现在的教材中这样关注内容表现的课题太多太多。六年级的漫画教学的要求跟三年级的漫画教学的要求相比并不见得提高。如三年级第6册第八课《巨大的恐龙》与第九课《照猫画虎》,不知道学生在更本质的绘画思想和技能上有什么提高。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培养学生绘画表现语言的积累.如加强夸张变形的造型能力、加强色彩的表现能力、加强构成能力、加强写生能力等。
    2教学目标定位的错误,一些浅显的技能目标浪费了教学时间。
    把一些不是绘画的基本技能作为训练目标,分散了学生的关注度,降低了教学效果。如三年级第6册第八课《巨大的恐龙》要求用大小对比的方法造型.这样的目标很容易.学生不用训练就能达到。如果这样的教学内容过多,就会占用学生学习最基本技能的时间,分散了学生学习最基本技能的精力。
    3训练没有集中突破,没有到位。
    过分地分散,未能强化学生绘画语言与美术技能的掌握。教材编写往往东抓一点,西抓一点.而不是将一个主题作深入挖掘。这样的教学很容易使学生学习总停留在一个表面。有许多训练起步太高,不能用一两节课去完成,使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如三年级第6册第九课《照猫画虎》的教学要求是:通过观察比较,提高对形体的归纳能力。这种对形体的归纳能力不是只通过一堂课的训练就能够提高的。
    绘画区别于一般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只有不断加强训练学生造型、用色、线条、构成等绘画语言的独特表现能力.来渗透现代美术精神。
    A.不断强化训练学生自由造型的表现语言,并形成开放的具有独特个性表现的造型语言。
    学生每画一幅主题绘画实际没有多少长进,学生的美术语言和思维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无论画多少不同题材的画,学生还是停留在一个绘画水平上。既没有绘画表现技能的提高,也没有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由于表现能力的缺乏,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阻碍。但是我们现在这样的课程却有很多,我们为之自豪的课堂实际上产生了大量重复的无效劳动。我们的课程设计不是要让学生学会画许多物体的一种表现方法.而是让学生能在表现一种物体的基础上,进而学会灵活应用表现技法去表现各种事物,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表现和自由表现的能力。
    学生往往被具体的物象拘束,不敢动手画画,这种恶习会随着年龄的增加不断加深,所以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对绘画越觉得难以下手.这是“图像是要画像”的思维定势在作怪,如果画得不像某个物象就认为自己画得很差。学生没有认识到自己富有个性的艺术表现才能的价值,而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去唤醒学生认识自己天性中的绘画才能,让学生对自己绘画的个性产生美的认知和自信,从而为学生能自由自在地进行美术创造扫清思维定势的障碍。
    绘画语言要丰富才能达到表现的自由。像语文训练最关键的是积累语言和训练句式,绘画也要训练不同的表现语言。这些表现语言也散落在各个美术大师的作品里,每个大师所创造的个性化的绘画表现语言都是我们的学习内容。其实我们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大师.只是没有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的表现语言。我们应该找到一种最能打动自己的表现语言、表现方式。我们应该教育孩子在各个大师的绘画作品里游走.博采众长,最后找到一种最能激发自己生命潜能的语言.最能震撼自己心灵的语言,最能激活每个心灵细胞的语言,最能燃烧自己生命激情的语言。
    B不断强化训练学生自由敷色的能力,并形成开放的具有独特个性表现的用色语言。
    为了表现自己主观意向的物体,要不择手段地选择色彩表现方法。学会用多种上色语言,并能根据画面需要不断地探索新的绘画语言。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推崇一种上色的表现方法。或因为平面涂色比较低级、立体涂色比较高级的习惯思维定势.而一味地要求学生学习所谓的立体色彩的表现方法。如教学生用色彩表现明暗对比时.常采用色彩的推移这样一种定势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如果每节课的绘画都要让学生用这种方式去表现的话,这样的绘画教学就存在着问题。开放的语言体系是要善于吸收不同的语言来相应地表现不同的事物。
    c用多种手段训练学生画面构成意识,并形成开放的具有独特个性表现的构成语言。
    构成意识可以说是一种被现代美术相当关注的意识,但这样一种重要的意识在我们的教育中却被严重地架空。学生只关注所描绘的对象,对对象在画面所处的位置和对象之问的关系不知经营。无论纸张的大小,他只顾画他的内容。学生天性中对统一均衡的构成有天生的把握能力,但是对对比的变化缺少相应的表现能力。在培养均衡构成能力的基础上,我们要积极地引导学生领悟并表现变化构成的能力。
    为了训练学生的构成能力,我们尽可能设计一些单一而直观的内容来强化学生理解这种抽象的构成语言的能力。如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课程:练习用四个圆和四根直线组合的画面效果,说出构成的感觉;练习用圆构成画面,要求有对比因素;练习用许多圆和许多直线来构成画面,要求说出构成感觉:练习用不同的点线面构成富有个性的语言等等。通过这种最清晰、最单一的构成联系,让学生形成开放的具有独特个性表象的构成语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