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所艳羡的:上一秒哭与下一秒笑
2016-8-2 14:14:10

   

“这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画册”

《丰子恺遗作》封面《丰子恺遗作》由夏宗禹整理编辑,1988年出版,当年平装定价为六十元,精装定价为七十五元。其中收录了丰子恺的漫画、书法、散文,和他编辑、设计的书籍封面等等。

《丰子恺遗作》内页,丰子恺所画漫画

《丰子恺遗作》内页,丰子恺所画漫画

《丰子恺遗作》内页,丰子恺书法

《丰子恺遗作》内页,图为丰子恺编辑、设计的书籍封面林曦:“他说我希望我的画是挂在那些真正喜欢画作的人,而不是画廊或者倒卖艺术作品的商人手里。他说,哪怕是一个扫地的阿姨,如果回家她收拾完,她坐在她的厅堂里面吃一碗饭的时候,一抬头看到我的画,她能够感觉到欣喜的话,那我觉着这是我的画的一个很好的归宿。我觉得这句话很打动我。”

“有意味的形式”丰子恺一直反复提到过一个美学观点——“有意味的形式”。丰子恺先生所提炼的,往往是生活中的一些人们可能忽视了,但是在孩童的心目中永恒的刹那,他把这有意味的瞬间画了下来。

“有意味的形式”由19世纪末由克莱夫·贝尔提出,他认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艺术所表达的已不仅是可被认知描摹的对象,而是“有意味的形式”,是那些直接以画面内容与视觉形式诉于观者内心真实的感动。

林曦:“丰子恺先生的画里面有一种特别淡的那个伤感特别吸引人。就像他写的那篇散文叫《渐》,说人渐渐的长大了,渐渐变老了,渐渐由天真变得圆熟了,或者变得衰老了。就是一切都在时间中慢慢的在改变,就是这件事情的存在本身,或者我们及时行乐,及时享受当下的本身,其实就有一点点伤感。然后他特别准确地把这个伤感表达出来,其实我觉得这就是他说的有意味的形式。”

“他是最早的一代编辑”

图中分别为丰子恺翻译、编辑与设计的的书籍封面丰子恺早年赴往日本学画画,回国后,也做一些编辑、教育以及翻译工作。他其实是最早一代的编辑,画一些书的封面;翻译出版了三十多部外国艺术理论著作和文学作品,内容涉及文学、美术、音乐、文艺理论以及宗教和建筑等等。

1961年,丰子恺着手翻译日本古典文学巨著《源氏物语》。这是一部近百万字的古典长篇小说,翻译工作艰巨,丰子恺用了四年将此书译完丰子恺在音乐方面的成就不逊于漫画、散文和译著,只是知之者少。丰子恺曾跟随李叔同学习钢琴;游学日本时,又学拉小提琴。回国后,他以教书为业,所授课目即是图画和音乐。教学之余,丰子恺撰写了大量的音乐著作。他有一段时间集中地介绍了西方的一些古典音乐家,给他们都画了头像。

音乐出版社为了纪念最初介绍西洋音乐到中国来的李叔同,请丰子恺选编一册关于李叔同的歌集,作补白画并手写了歌词。

丰子恺先生所绘的音乐家头像林曦:“并不是说一个人选择了事业,我觉得人很难选择事业的。因为听上去好像有很多选择一样,但其实没有。我觉得是一个人的天性使他不得不做一些事情。”

“丰子恺先生把这个能力叫做绝缘”林曦:“其实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因为他们天然地活在当下。丰子恺先生把这个能力叫做绝缘,就是不在现在、过去、未来当中,就是完全活在当下,不在三者之间,受到前后关系的牵绊。”

丰子恺作品小朋友的绝缘心,在于他们在面对事物的时候,能够解除事物在世间的一切关系和因果,用绝缘的眼睛,看见孤独的、纯粹的事物的本相与美。

林曦作品因为艺术是舍过去未来的探求,单吸收一时的状态的,那时候只有这物映在画者的心头,其他的物,一件也不混进来,和世界一切脱离,这事物保住绝缘的状态,这人安住在这事物中;同时又可觉得对于这事物十分满足,便是美的享乐,因为这物与他物脱离关系,纯粹地映在吾人的心头,就生出美来。——丰子恺

 

Top